广西人文:革命老区东巴凤——拔哥家乡,狼兵故地,东兰县的前世

2023-06-25 13:48:06 来源:个人图书馆-浔州鑫森淼焱垚

东兰县,广西著名的革命老区,是广西革命的发源地之一,这里有着许多革命遗址和历史文化遗迹,有着“五乡”之美称,

在宋代的时候,由于侬智高起兵,大宋朝派出狄青南征,平息侬智高后,为了加强对今天广西这一带的管理,大宋朝改良了唐代的“


【资料图】

很多文献史籍基本上都是跨过元代,从宋代直接就讲到明代,朱元璋的南征大军到了这片区域的时候,各地土官纷纷纳土献印,以表归臣服大明。

这里的韦氏土司也是顺应潮流,表明了态度,由此得到了大明朝的承认,继续管理着这片区域,所以,有一种说法,时任韦氏土官家族主要建设的是东院,兰泗两地,所以得名“东兰”。

不管是哪种说法,反正都是今天广西东兰县的县名“东兰”由来了。

这个明代的东兰州,主分内六哨和外六哨,即内六哨:东院,兰泗,武篆,都彝,隘峒,长江;外六哨:凤山,长里,芝山,本农,里喇,泗苟。

参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,就是东兰县和凤山县为主体。那明代的东兰州后来是怎么被拆分的呢?正如前篇文章(《广西人文:革命老区东巴凤——这个“凤”是如何形成的·河池凤山县》)介绍的。

在清雍正元年的时候,时任东兰州土官韦国栋死了,可朝廷却迟迟不下发继任者批文,由此引发韦氏家族内部的对权位纷争,纷争之下,受苦的自然就是辖区的百姓民生了。

百姓的上告,加上朝廷本身也在推行“改土归流”,有意削弱地方土官的影响,加强官府的语语权,所以朝廷以“争位致州乱”的理由,介入到韦氏家族的内部纷争中。

如果按朝廷的正常想法,当然是想对东兰州进行彻底的“改土归流”,取消“土官”管理,实行官府的“流官”管理,把将韦氏土官家族“一撸到底”。

但偏偏朝廷已经下发了让韦国栋之子韦朝辅继任东兰州知州的圣旨,圣旨也到了广西了,都知道,圣旨就是皇帝的“金口玉言”,可是不能随意更改的,改了内容那可是打皇帝的脸的,可是朝廷又不想错过一次削弱东兰韦氏家族势力的机会,于是,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案。

即是让韦朝辅交出“东兰州知州官”印,搬出东兰州。同时,又让朝廷另发一枚“东兰土州州司”印给韦朝辅,改授土州州同职,分管东兰外六哨(凤山,长里,芝山,本农,里喇,泗苟)。

雍正八年,东兰州官府的流官管理开始了。

正是这样的变化,后来的历史中就有东兰州,东兰土州之分了,一个“土”字之差,地方的势力可就完全变化了,东兰内六哨为官府的流官管理,是区域主导管理单位;外六哨叫东兰土州,州治在凤山哨,所以也有称之为凤山土分州。虽然还是土属行政,由韦氏土官世袭,但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,从韦氏的官职“州同知”(地方副职)就可以看出来了,已经算是被官府所严格管理了。

东兰开始官府的流官管理,虽说只有六哨之地,但地方渐渐的有了很大的变化。

在韦氏土官统治时代,很多汉文化,中原文化都不能在地方开展的,也没有体现的,如一般地方城镇的布局,都会有县衙,文庙,武庙,城隍庙等等,都是标配的,但在土官统治的地方,这些建筑都是没有的。

科举教育更不用说了,不说平常百姓,就是土官家族的子弟,即使学富五车,天赋异禀,那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。

被朝廷改土归流后,从第一任知州吴正益开始,就开始按汉地州县的规制来建设东兰州的方方面面了,县署,仓舍,学宫,文庙,武庙,城隍庙等等,都一一的建起来了。

雍正十年开始,州学,试院,书院等都建好开始,东兰也开始进入了科举教育的体系,有了自己的科举学子,地方社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

改土归流使东兰真正的溶入了汉文化圈。

到了民国,随着“省县”二级制的推行,东兰州成为了东兰县。

民国时期东兰县的行政区划变化就多了,如民国元年改制之初,东兰县内实行的是“县哨石”制,沿用的是清制,类比就是后来的“县乡村”。

到后来,1929~1931年,作为红色根据地,东兰县成立苏维埃政府,县内改行“区乡制”。

再后来,就是推行“区乡村甲”制。

但不管怎么变,基本上都是在清代的内六哨之地变化着,基本上变化不多。

!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!

谢谢阅读关注!

上一篇:

【环球新要闻】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

下一篇:

最后一页

推荐阅读